專欄 / 文章 / 錄像 · 星期二, 10 4 月, 2018

彈奏杜西馬琴的瑪麗・安東內特機械模型音樂箱

彈奏杜西馬琴的瑪麗‧安東內特(de la Joueuse de Tympanon de Marie-Antoinette) 機械模型音樂箱

彈奏杜西馬琴的瑪麗‧安東內特(de la Joueuse de Tympanon de Marie-Antoinette) 機械模型音樂箱被收藏於法國藝術和手工藝品博物館(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我們從博物館錄製的影片裡,讓我們見識到18世紀高超的科技文明,宛如當今的機器人和機械手臂。一個模擬真人偶像槌奏杜西馬(Dulcimer) 以木槌槌擊琴弦的杜西馬琴又稱 Cimbalom 和彈撥式的薩特里琴(Psaltery)同樣被視為現今鋼琴的前身。

         這個名為(la joueuse de tympanon)的發條自動機器是1772年德國鐘錶製作及機械家金沁(Peter Kinzing, 1745-1816)與精緻木工匠倫根(David Roentgen, 1743-1807)合力所打造出最奢華的工藝品,為法王路易十六皇后瑪麗·安東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而作的擬真人自動機器,這個自動機在1784年於凡爾賽宮展出。法國史上最美麗的皇后;瑪麗‧安東內特於次年買下這件作品,並贈予法國科學學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自動機有45公分高,在法國大革命時機械裝置遭毀壞,到了1864年由武丹(Robert Houdin, 1805-1871)修復完成。

         這個作品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人偶音樂裝置,人偶是完全按照當時瑪麗·安東內特皇后的容貌和服飾打造。據說人偶的頭髮是皇后的頭髮,並以她穿著的樣款縫製而成。在這華麗精緻且脆弱的服裝下的機械裝置,並不是如一般音樂盒僅以簡單的帶著針的滾筒裝置而已,它的機械裝置是非常嚴謹,相當完備複雜;利用鐘錶機械原理,精密技術設計,機器主要結構是由主發條和16個凸輪部分和16排楔形部分組成的黃銅圓柱體,通過槓桿系統,凸輪驅動雕像前臂的運動,而楔子則控制錘子的運動,演奏時有兩種動作:手臂橫向移動和錘子垂直移動。完整清晰的結構,可實際以兩根琴槌敲擊琴弦的小型杜西馬琴,在23對琴弦(共46條)上演奏8首不同旋律,其中包含一首為皇后瑪麗‧安東內特在奧地利時的音樂老師-歌劇改革家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於1777年間在巴黎所首演的歌劇《阿爾米德》(Armide)中的詠嘆調(Aria)《牧羊女》(la bergère)。

        這一件作品製作的時期正值18世紀歐洲自動機器狂熱時期(automaton craze),讓人偶能夠如真人般活動敲擊,是18世紀啟蒙時期理性思維下的完美實例,極具有歷史價值,這件作品的特色,除了高度的寫實技法外,和獨特的審美觀到他複雜的機械裝置與人體運動的真實再現等,使它成為真正的一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