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大師作品》影片裡所介紹的這台鋼琴,是在1869年,由維也納皇家製琴公司: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與其子(Johann.Baptist.Streicher & Sohn)所製造的槌擊式琴(Hammerflügel),也因為是在1870年1月19日首次在維也納愛樂大廈(Musikvereinsgebäude) 的落成音樂會上演出而聲名大噪,爾後還被命名為克拉拉‧舒曼鋼琴(Clara Schumann flügel)。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造就了這一台鋼琴的歷史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在18世紀末已逐漸取代大鍵琴的地位,19世紀後,鋼琴在製琴師們不斷努力研發改良下,能擁有交響樂團般的豐富音質、強弱力度的變化,以及靈敏可快速重複彈奏的觸鍵特性,深受音樂家與普羅大眾的喜愛,相較之下鋼琴在當時最大的不同是已經擁有明顯音區的變化。施特萊歇爾鋼琴在1801年時就提出「調音音叉須以木管樂器 (Wind instruments) 在任何一個位置上發出的音準 (Pitch) 相符。」以作為製造鋼琴的標準,由此可知鋼琴製造者為複製木管樂團音色的用心,這同時使我們更了解維也納音樂作品中許多跨音區快速上下流動的段落,這些段落常是樂曲的樂句核心,例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22第一樂章的開頭就是最佳的範例。
早在1870年代,施特萊歇爾(Streicher)鋼琴已有近百年的悠久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施特萊歇爾的外祖父約翰 · 安德烈 · 史坦 (Johann Andreas Stein, 1728-1792) 。他是奧格斯堡 (Augsburg) 最著名的管風琴及鋼琴製琴師;也是德國管風琴及鋼琴之父西爾伯曼 (Gottfried Silbermann, 1683-1753)著名的門徒之一 (西爾伯曼另外有12門徒,在七年戰爭期間時逃往英國發展,隨後發展出英國式擊弦系統 )。約翰 ·安德烈 · 史坦在1781年發明了維也納式單擒縱機械裝置連續擊弦系統(Prellmechanik) 。所謂維也納式擊弦系統 (Wiener Mechanik) 是加入擒縱裝置(Escapement),以及改良延音踏板的效果(以膝蓋推頂),同時他也是今天所使用的鋼琴踏板發明人。 由於他的發明,史坦才有維也納擊弦系統之父的稱號。這種擊弦系統的鋼琴重量較輕,整體為雙弦結構,以皮革包覆著的琴錘和一片平而薄的音響板,所發出的聲音均勻細緻且優美,琴弦被敲擊後可即時被楔形制音頭阻斷音響,整個連動裝置以觸感靈敏輕柔著稱,廣受音樂家推崇。
史坦鋼琴的發明成為德奧鋼琴的標準。莫札特 (W.A.Mozart, 1756-1791) 在1777年拜訪奧格斯堡時就曾寫信給父親雷奧波德 (Leopold Mozart, 1719-1787),稱讚史坦鋼琴的靈敏與優美音色,拜訪期間並與約翰 · 安德烈 · 史坦的女兒當時年僅八歲的安娜‧瑪莉亞‧史坦 ( Anna Maria Stein, 1769-1833) 暱稱為娜聶(Nannette),合作彈奏四手聯彈。其實莫札特家族與史坦家族結識多年,莫札特父親雷奧波德,1763年時就為莫札特購買過旅行用的鋼琴(Reiseklavier)。娜聶‧史坦生長在製琴家庭,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跟隨父親接觸鋼琴製造的工作,同時也是位天才女鋼琴家,1776年4月以七歲幼齡即登台演奏鋼琴協奏曲。史坦鋼琴在當時廣受歡迎,擁有一台史坦鋼琴是當時許多音樂家的夢想,我們從歷史文獻資料發現,如同貝多芬跟隨莫札特的腳步,(當時莫札特就是使用史坦鋼琴)今日在奧格斯堡的莫札特博物館(Mozart Haus)中仍蒐藏一架以法文為品牌命名的史坦鋼琴 (Jean André Stein );而布拉姆斯又跟隨著貝多芬的喜好,擁有後來的施特萊歇爾鋼琴,肯定其對音樂歷史經典的聲音重現,手工藝技術的極致,完美觸鍵的感覺……等,可見英雄所見略同。1787年貝多芬(L.van Beethoven, 1770-1825)也曾拜訪過史坦鋼琴,並與史坦家人結識,自此與娜聶‧史坦結為好友;在維也納定居時,與娜聶一直維持親密的友誼關係,甚至為貝多芬照料生活起居及一切私人事務,直到貝多芬過世。(貝多芬在維也納第一區的故居,也珍藏著一台施特萊歇爾鋼琴,已經列入文史館管理) 施特萊歇爾鋼琴的特質及音色也深受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 1833-1897)所喜愛,他還曾寫信推薦克拉拉購買,因為在這架琴上更能確切的表達作曲者的意境。在定居維也納時就擁有一台施特萊歇爾鋼琴,直到他去世,可惜的是文史館在二戰期間已被炸毀。
約翰 · 安德烈 · 史坦,有鑑於家族企業傳承之故,早就已經將製造鋼琴技術傳授給了他的女兒娜聶 · 史坦和兒子馬替亞斯· 安德烈 · 史坦 (Matthäus Andreas Stein, 1776-1842);1792年約翰 · 安德烈 · 史坦過世後,公司就由這兩位姊弟共同繼承經營。兩年後1794年娜聶與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的好友 ─ 音樂家安德烈‧施特萊歇爾 (Andreas Streicher, 1761-1833)相識結婚,同年姊弟倆將製琴廠遷居維也納,以法文為品牌,並將Logo更名為史坦姊弟 (Frère er SoeurStein)製琴廠。1795年貝多芬於維也納演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即挑選施特萊歇爾鋼琴作為演出之用。直至1802年起,娜聶離開了姊弟兩成立的公司,獨自以冠夫姓的名字娜聶‧施特萊歇爾,原姓氏史坦(Nannette Streicher geb. Stein)為名,繼續在維也納創業,並且在夫婿鋼琴家安德烈斯‧施特萊歇爾的支持下,偕同其子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在1824/25年其間加入經營,使施特萊歇爾鋼琴成為奧匈帝國首都最著名的鋼琴製造商,受到皇室頒發特許,是唯一一家享有皇室以及宮廷雙重頭銜的鋼琴公司製琴廠( K. K. Hof & Kammer Piano-Forte Fabrikant)。施特萊歇爾夫婦兩人不僅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鋼琴製造商,同時也熱衷於音樂活動,經常邀請愛樂協會的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於自宅舉辦活動。1812年時設立可容納300人的音樂沙龍,經常舉辦音樂會,與當時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作家歌德 (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等均為好友,這對夫妻也是維也納愛樂協會 (Wiener Musikverein )的創始人之一。
19世紀英國戲劇作家蕭伯納 (G.B.Shaw, 1856-1950)在1876年寫的音樂評論文章中提到「我們大部分的人是透過鋼琴來接受音樂教育的」。對於蕭伯納或是同時期的人來說,鋼琴是表現和傳播音樂文化的媒介。鋼琴在音樂文化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9世紀的鋼琴作品流傳至今,廣受大衆喜歡,但是對於鋼琴的發展過程所知不多,當時作曲家們所使用的樂器,正值巨大變革的時代,光是維也納就有300多家製造商投入營運,不斷的研發改良,對音質的要求與技術品質的控管都有最高標準的訴求。
1833年施特萊歇爾夫妻兩人先後離世,其子約翰‧巴布提斯‧施特萊歇爾繼承公司,獨自經營,在他的治理之下擁有無數聞名於世的專利發明,事業蒸蒸日上,達到顛峰,年產量高達140台到160台,銷售到整個歐陸,從黑海到奧地利西邊,為一個龐大的國度服務, 並且也為許多知名作曲家和音樂家、皇親貴族們所喜愛,每戶人家都擁有一台施特萊歇爾鋼琴;人們也樂於出席約翰 · 巴布提斯 · 施特萊歇爾家族每逢禮拜天午後所舉辦的音樂會,共襄盛舉!
到了19世紀後葉,對擊槌式鋼琴音量需求的提升,施特萊歇爾鋼琴秉持史坦鋼琴的優良傳統,以精細可調節的性能、輕巧靈活的觸鍵,以及豐富情感的音樂詮釋能力,明顯優於其他競爭對手,並且在諸多創新發明之下,並將英國式擊弦的優點融入有精緻細膩變化的維也納式擊弦系統中。在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的經營下,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鋼琴不斷精益求精,不斷的發明與創新之下,提升鋼琴製造的品質,他的鋼琴享有盛名不僅在維也納、德國等地外,消售範圍甚至遠播到整個歐洲與美國。
1859年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的兒子 ─ 艾米爾‧施特萊歇爾(Emil Streicher, 1806-1916)加入公司經營,公司更名為約翰.巴布提斯特.施特萊歇爾與其子(J.B.Streicher und Sohn)。之後因為艾米爾‧施特萊歇爾的兒子;西奧多‧施特萊歇爾 (Theodore Streicher, 1874-1940) 是一位作曲家,無意繼續經營公司,在1896年將施特萊歇爾製琴廠賣給了另外一家鋼琴製造商:史丁格兄弟(Gebrüder Stingl),就此史坦及施特萊歇爾鋼琴王朝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