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雄教授評述
王哲雄教授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前主任所長
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端賴藝術家所選擇色彩的互動關係;線條、筆觸、節奏、律動的彼此唱和;可識別與不能辨認的圖象文字結構,共同編組一套「特殊語彙」來傳達他「永恆」或「即興」的「內心寰宇」。
潘政輝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正規班出身,與筆者均為民國53年(1964)畢業的同班同學。他淡出藝術圈的競逐,經歷過一段廣告設計事業的時尚體驗,他從未曾真正離開過藝術。這幾年的自我「沈積」與「放空」,反而還給他一個清新脫俗的「原身」,他的視覺語言的語彙,變得機靈、輕快、簡潔、明朗;他對形式問題不堅持「具象」與「抽象」二元絕對性對立的概念,套用他自己的語彙:「亦抽亦象」。因此,他對繪畫的審美要求,淨化到不隨俗但也不唱高調;簡言之,就是回到繪畫誕生時最原始的動機-「愉悅心緒」;當藝術不再背負著為任何特定對象服務的十字架時,這何嘗不是還原到藝術起源時的「純粹」本色。
不過,當藝術家從「愉悅心緒」,無特殊「目的論」的狀態,開始動筆作畫的時候,「心緒」往往會隨著他使用的色彩、調性、筆韻、氣勢、結構與動作而不斷地起伏波動,甚至位移、轉化、昇華,進入精神亢奮不可捉摸與不確定的狀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帕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曾經在描述他作畫當時的心理狀態說:「當我置身在我的畫中,我無法明確知道我在做什麼 ? 只有經過一段『認識期』之後,我才看出我畫了些什麼。」帕洛克所謂的『認識期』指的是藝術家完成進行中的創作行為,回到觀者的正常意識之時。潘政輝的作畫過程完全與帕洛克一樣。因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創生,是源自一群歐洲「超現實主義」的畫家,將他們從奧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的觀點研發出來的「自動運作論」(Automatism),隨著二次大戰避難紐約的機緣,傳授給年輕輩美國抽象畫家的結果。「自動運作論」的實踐是在「無意識」或「半意識」狀態下進行,所以在作畫過程中是無法明確知道自己正在進行的創作行為;瞬間性偶發性的驚艷,恰恰是抽象繪畫最誘人的「引子」,它也隨時可以轉化成「可辨識」或「不可辨識」的形體,潘政輝的創作就是為了分享這種自由詮釋的樂趣給觀眾。
作品一《生命是一場與洪流的奮鬥》(2014 油彩 壓克力 紙板 45x34cm)此畫,幅面雖小,卻有大畫的格局。以一隅小天地呈現大宇宙的浩瀚,並不是潘政輝預設的繪畫主題,所以他的畫幅以立軸面優先下筆設色,而不是先有海景橫向擴展的構思作為發想。但是在尋求與第一道色彩協調或對比,以及第一條線條同向呼應或逆向交疊的執行過程中,藝術家的「心緒」隨之越演越複雜,愈變愈多元,從完全不可名狀的色塊,發展成類似大海中突起的岩石,受到驚濤駭浪沖刷拍打的激盪場面,甚至連結到大自然無法預測的威力之廣被,隱喻生命的無常多變,只有穩得住各方面的打擊和經得起各層級的考驗,生命存在的意義才有價值! 該畫其實同樣容許從不同角度去詮釋:例如從音樂的音感角度去聆聽藝術家用不同色彩代替不同音符,採取不同向度的音準,以快板雄壯的節奏,譜出有如貝多芬(Beethoven)「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Symphony No. 3 “Eroica”)的壯烈。
作品二 《揚帆》(2015 油彩 壓克力 紙板 45.5x38cm)是不同年代的作品,但同屬相對具象的小作品而有大氣度的類型。
作品三 《穿越》(2014 壓克力 油彩 紙板 30.5×45.5cm)與前畫有同樣的自信和氣勢,黑、白、灰構成該畫作的主調,間雜藍色為輔調,強化了主調灰色系統的風采。下筆的速度感和筆觸的交錯交疊,畫面上浮現一種「擬像」:有如一條在狂風暴雨的海面上,想要急速穿越這危險地帶,回到平靜安穩的航線,一股大自然毀滅性的威力震慑著看畫的觀眾。
作品四 《大象無形》(2015 壓克力 油彩 畫布116.5x91cm)抽象表現主義與幾何抽象最大的差別,前者是感性而後者是理性;感性用筆用色講求「自發性動作」(le geste),所以在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中,有所謂的「自發性動作繪畫」(la peinture gestuelle)支派的區隔。潘政輝的繪畫大致來說可以歸屬於這一類型。2015年所畫的《大象無形》,其「表現性」(la expressivité)不只是靠紅、綠對比色彩的對峙作用,畫面規格的放大(50 F)讓他有優勢的揮灑空間;下筆率性大方,薄塗的色塊仍然有厚重感,加以他善用留白位置的經營,製造強烈黑白對比的視覺效果。其次,歇斯底里似的無意識書寫線條,穿梭環繞於各大色塊之間,形成居中主軸向外發展的無限形象,的確如同畫題所揭《大象無形》。
作品五 《雲深不知處》(2015 油彩 畫布 162x120cm)相對龐大的畫幅(100 F),是目前為止潘政輝所畫最大號數的畫作。雖然底層或表面會有一些淡黃、淺絳色、水藍等隱藏色共同構築一幅詩意盎然的銀灰調畫作。黑色在潘政輝的繪畫裡似乎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是畫作的核心骨架也是強調色域或有形無形的輪廓幫手。遍及畫面每一個角落,滿滿的銀灰調性,時而濃密時而稀疏,營造出山巒聚落在厚薄不一的濃雲或強霧的造蓋下,若隱若現欲言還止的朦朧詩情。唐朝詩人賈島所作《尋隱者不遇》的詩境:「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不就是潘政輝畫作的旁白。
作品六 最後本文再舉出一件潘政輝新近的作品:《大千世界》(2017 壓克力 油彩 畫布70x180cm)為例,來總結這次在名冠藝術館展出的畫作。一位藝術家喜好編織一種或數種自己喜歡的常用色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潘政輝在這次展出的作品固然暖色系和寒色系都有,但他對寒色系的調性變化之微妙,比較鍾愛也比教熟悉,熟能生巧,而巧奪天工。《大千世界》是以海景用橫長形的畫布規格,來建構組織性比較強的畫面;色面形式是大小不一的方塊或長方塊,在橫向擴展的大架構裡,分成幾個疏密不同、色調略有區別的小群族,四平八穩的結構,隱藏了過去「自發性動作」的技法;灰藍主調的寒色系卻譜出類近蕭邦(Fryderyk Chopin)所作的「夜曲」(Nocturne):淡淡的憂愁,這是一種詩意的境界。
潘政輝密集地在這兩三年重新建構抽象繪畫的創作概念,雖然也交出一張階段性亮麗的成績單,然而尚有許多地方必須繼續努力去應對,諸如材料和工具運用與多元表現形式的關連性;破除常用色系或鄰近色諧調的迷失;如何去挑戰自己不熟悉和不易克服的繪畫造型語言。更重要的要有「自信的筆」不要有「自滿的心」;「愉悅心緒」事實上是許多修為和知識堆疊起來的。